息縣糧食局副局長楊鋅群對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記者表示,今年小麥的品種明顯下降,跟收儲政策所要求的標準相差很大。糧食局經過廣泛深入農戶和收購點進行反復調查后發(fā)現(xiàn),全縣小麥的不完善?;旧隙荚?5%以上,有些甚至超過30%,符合標準的很少,基本上只存在于個別農戶中。
由于糧食經紀人的糧食收購自小農戶,這就使得達標與不達標的小麥集中到一起“一混一摻”,抽樣后的小麥不完善粒不能達標。今年全縣開放10萬噸倉容,結果沒有收進來一粒糧食。楊鋅群說,柳學友既是種植大戶,同時也收購其它農戶的糧食,由于把關不嚴,小麥的不完善粒也超標,“我們還專門去現(xiàn)場,到他的倉庫里面進行了實地查驗”,“不達標誰也不敢收”。
根據(jù)媒體報道,今年,在湖北、安徽及河南局部地區(qū),都在夏季小麥成熟收割時候遭遇陰雨天氣,導致該地區(qū)小麥不完善粒比重偏高,達不到國家關于托市小麥收購不完善粒比例不超過10%的最低標準,無法收購入庫。這就出現(xiàn)農民“賣糧難”、糧站“收糧難”的兩難情況。針對這一情況,中央有關部門及鄂豫皖三省均出臺相應政策解決農民“賣糧難”問題。
臨儲政策調整致玉米價格大跌
一般來說,小麥、玉米的最高價位均出現(xiàn)在新糧上市之前。
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顯示,3-4月小麥最高2600元/噸,8月玉米最高2400元/噸。但是在9月30日小麥托市收購結束后小麥價格約2400元/噸,10月中下旬小麥價格跌至大約2200元/噸,跌幅近10%,較今年的高位跌去15.4%;
玉米8月份就開始價格下跌,從2400元/噸降至2200元/噸。9月18日玉米臨儲價格公布以后,華北玉米由2200元/噸陡降至1800-1900元/噸,降價近20%。到華北新糧上市的10月下旬,價格跌至1600-1700元/噸,較高位跌去30%左右。
不過,隨后小麥、玉米價位均有回升。截至12月16日,國內小麥產區(qū)價格為2300-2400元/噸之間,玉米北方產區(qū)價格為1850-1950元/噸,東北地區(qū)為1950-2000元/噸。
并且需要說明的是,臨儲價格下調政策的“突然”頗受業(yè)內詬病。因為成熟期在8-10月的玉米,遭遇9月中旬通知的臨儲價格下調,從事農業(yè)種植的主體只能承受價格的下跌。有業(yè)內人士對此分析稱,這在于政策制定者得知信息的滯后,相應的就欠缺配套政策來彌補農民由此帶來的損失。
面對今年秋糧收獲之際,尤其是玉米價格的大幅下跌,在本報記者采訪過程中,大多數(shù)農民用自己能夠理解的原因來安慰自己。有人將這歸咎于國際糧價的沖擊,也有人認為這是配合國家農業(yè)補貼政策轉向,實則是為了鼓勵流轉土地,培育種糧大戶(但是這次種糧大戶損失嚴重)。
處于生產一線的農民對市場信號不敏感,或者說他們對過去多年來形成的糧食價格上漲的政策市依賴,只顧埋頭種地,而處于下游加工企業(yè)以及市場分析人員均認為,價格跌落其實是有苗頭的,不論是從國家政策釋放出來的信息,還是從市場行情的波動所帶來的信號。
比如,在9月國家下調玉米臨儲收購價格之前,7月10日,農業(yè)部在官方網站公布《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480號建議的答復》明確提出,對于玉米、大豆、棉花、油菜籽等需求彈性大、產業(yè)鏈條長、國內外市場關聯(lián)程度高的品種,要注重發(fā)揮市場形成價格的決定性作用,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生產,調節(jié)供求,促進行業(yè)持續(xù)健康發(fā)展。
在政策層面,6月18日,國家糧食局下發(fā)《關于做好2015年油菜籽收購工作的通知》,在肯定從2008年起實施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“對促進油菜籽生產穩(wěn)定發(fā)展和保護農民利益發(fā)揮了積極作用”之外,提到“也逐漸產生和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,有的問題還相當突出”,在“當前油脂油料國際市場供給寬松”的背景下,2015年起由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各類企業(yè)進行油菜籽收購。
這意味著,跟大豆同為油料作物的油菜籽實際上退出了國家臨儲政策。這也是繼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推動大豆、棉花實行目標價格制度制度以來的又一作物品種退出臨時收儲政策。而在糧食重要性序列中,作為油料作物的油菜籽與主要用作飼料用糧的玉米同樣重要。
不過,“春江水暖鴨先知”的市場所發(fā)出的信號更靠前。今年3月,已經有市場咨詢機構向全行業(yè)發(fā)出了糧價會下跌的預警,即糧食價格會發(fā)生重大變化,局部地區(qū)供求關系甚至會嚴重失衡。依據(jù)在于2014年底MIR162轉基因玉米獲得批準允許進口以及由此波及到DDGS(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)的進口,還有高粱、大麥等玉米替代品的批量進口。